|
【佛山陶瓷网】模仿不再有效 中国陶瓷须从生产线走进研究室 |
【guotao】2012-10-29发表: 模仿不再有效 中国陶瓷须从生产线走进研究室 10月11日,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,这对于中国具备足够的典范意义,至少可以让中华民族复兴指数再提高一个百分点。在“保钓”的时局中,在中国与日本构成国际竞争关系的背景下,奖项公布之前 模仿不再有效 中国陶瓷须从生产线走进研究室10月11日,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,这对于中国具备足够的典范意义,至少可以让中华民族复兴指数再提高一个百分点。在“保钓”的时局中,在中国与日本构成国际竞争关系的背景下,奖项公布之前同被看好的莫言与村上春树,被海外众多媒体渲染为“中日对决”。因此,莫言的胜出,往往被解读为中国占上风,中国被世界接纳。但这样解读显然不符合事实,也过于一厢情愿。迄今为止,已有19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。更遗憾的是,在112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历程中,中国尚未实现零的突破,这种状况不仅与美国296人、英国84人、德国66人、法国33人形成巨大落差,与日本也不在同一个级别。早在2001年3月,日本政府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。进入21世纪以来,日本已有10人获得诺贝尔奖。按照目前的态势,日本在5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可能远不止30个。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,显然体现着一国的科技实力,这无需置喙。通常认为,原创的缺乏、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、执著精神的缺失等是我国科研的“软肋”。基础科研的乏力导致中国的制造产业始终无法往价值链高端上走。半年前,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杂志发起关于“第三次工业革命”的讨论,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是,以中国为代表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期突然崛起的国家,很可能会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,再次被远远地抛在后面,发达国家,尤其是美国,很有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再度领先,让一度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望尘莫及。《经济学人》向来是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的急先锋,但这并不能作为我们忽视“第三次工业革命”之概念的理由。所谓“第三次工业革命”,就是以数字化、人工智能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。它的直接表现,是工控计算机、工业机器人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,即成本明显下降,性能明显提高,工业机器人足以在很多方面替代了流水线上的工人。 近几年,笔者随陶城报社“纵横世界”商务考察团到访过意大利、西班牙知名陶瓷企业,深切地感到,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实实在在的来临。我们看到,一家意大利瓷砖生产工厂的一条生产线日产量是15000平方米,但是整条生产线才8个工人。生产的砖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,厚度、抛光、尺寸都可以选择。而且整个车间非常整洁,生产区域只能看见叉车在跑来跑去。这样的一条生产线,一年的产值相当于人民币5个亿。在一家卫浴工厂,我们看到一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卫浴全自动生产设备,这套设备机型完全解决了自动化,到后面的施釉、打包,都是全自动化。同行的中国企业老板很感慨,意大利一家工厂全员才50多个,放在国内,同样生产规模差不多要用500多人,产值还比人家低很多。 对于意大利而言,占领技术制高点是其制造业十分重要的优势,包括它的航天产业、汽车产业,无不如此。他们的工作人员不在生产线上,而在研究室里。通常,意大利陶瓷生产企业都有较为长远的规划和打算,研发方面的投入一般都比较大,企业还会注重员工的技能培训,积极为他们提供在职学习与培训的机会。 客观上讲,我国陶瓷产业发展还很不尽如人意,比如入行门槛太低,落后产能过多,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不够等等。如果套用一个实业界的划分,把陶瓷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,即模仿的阶段,有相当创新内容的阶段,有世界驰名品牌的阶段,那么我国陶瓷产业仍然处于第一阶段,最多只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,与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国家陶瓷产业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。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、纽约大学经济系教授托马斯·萨金特在一次演讲中直言,中国在过去30年成为世界工厂的首要原因,是教育和培训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质量,使生产力快速提升。另外,中国很开放,善于学习、模仿先进国家,利用国外优势。但毫无疑问,未来这种模仿不再有效,中国制造需要有自己的创新。中国还有漫长的时间需要“以意为师”,不过学习的内容将由产品生产转向更为宽广的领域。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的一名专家也建议,设备先进固然是提升陶瓷品质的关键,但是中国瓷砖生产商在引进陶机装备后,在生产过程中仍需要加强自身的产品技术研发,这样才能真正将先进设备和自我技术紧密结合,生产出高端的陶瓷产品。 (【guotao】更新:2012/10/29 11:42:50)
![]() |